我的博客,到底还是搭起来了。
名字取作“聆雨听风”。这名字在心里盘桓好些年了,如今总算给它寻了个落脚的地方。它不像个正经的网站,倒更像是我在数字世界里,悄悄开垦出的一小块自留地。
为何是这个名字?我也说不太清。或许是因为偏爱雨天,沙沙的雨声里,世界都安静下来,心思也变得格外清明;又或许是向往那种凭栏听风的闲适,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。在这里,我不必追逐什么热点,也无须证明什么观点,只想安安静静地,记下些日子走过的痕迹。
所以,这里会有些很“我”的东西。
比如,我会记下阳台那盆茉莉。它今年开得格外好,某个清晨忽然齐刷刷地绽出十几朵,那满室的清芬,让我一整天都觉着愉悦。这种琐碎的欢欣,在奔忙的日子里转瞬即逝,我想把它捉住,留在这里。
也会有一些读书时划下的线,偶得的句子。前两天翻《枕草子》,清少纳言写“往昔徒然然地消逝了”,我对着窗外发了好一会儿呆。那种对时间流逝的、纤细的感知,竟能跨越千年,与此刻的我相通。这样的时刻,也值得一笔。
自然,还有学习中的磕绊。我正在笨拙地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,常常对着一行报错信息折腾半宿。过程固然焦灼,但那个终于跑通了的瞬间,简直比夏日的冰镇汽水还要畅快。我想把这些可笑的弯路和微小的胜利都诚实地记录下来。它们不完美,但很真实。
说到底,“聆雨听风”是一种心境。它提醒我,在必须全神贯注、迎头赶路的日常之外,仍要为自己保留一份可以发呆、可以走神、可以无所事事的余地。在这里,我不必是任何角色,只需是自己。
这片小天地,不求有人喝彩,若能有一二过客,恰巧路过,在此歇歇脚,感受到一丝如同在旧书店里,偶然抽出一本册子,翻见前人批注时的那种淡淡的、会心的暖意,便是再好不过的缘分了。
窗外的天色向晚,又是一个适合听风的黄昏。我的这片小园地,就此开张了。